日期:2013/11/2 0:00:00 瀏覽:
“有了新房屋,有了新環境,告別了‘蝸居’,開始了整潔、衛生、便利的新生活,變化真是太大了……”搬入新居的安徽省一棚戶區居民難掩自己的喜悅之情。
鏡頭一:“以前的條件跟現在不能比。原來1個廚房3戶人家合用,現在1戶人家獨享70多平方米的房子……現在的生活真是幸福加幸福了。”在合肥市瑤海區和平家園小區,84歲的安徽印染廠退休職工何新云笑著說。上世紀50年代,她來到合肥,60年來,見證了這個城市的變遷,感受著自己居住條件的變化,從臟亂差都是“筒子樓”的安紡生活小區到如今配有現代化設施的和平家園,二者有著天壤之別。
安紡生活小區曾經是合肥市面積最大、年代最久遠的危舊小區。通過實施棚戶區改造,這里如今已是新樓林立,草坪、花園、廣場應有盡有,3000多戶老國有企業職工在這里安居……
安徽省政府第48次常務會議通過安徽省推進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工作實施意見,并明確把棚戶區改造納入績效考核,計劃用3到5年時間基本完成全省集中連片的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任務,讓廣大城鎮低收入家庭真正實現安居樂業。
在推進民生工程的大背景下,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堅持把棚戶區改造作為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功能、推進城鎮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結合保障性住房建設,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因地制宜、合理改造,采取財政補助、銀行貸款、群眾自籌、市場開發、企業支持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并積極爭取國家補助資金,全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工程。
鏡頭二:銅陵市市民許愛琴搬進新家已經1年多了,對比以前的居住環境,現在兩室兩廳的新房子讓她充滿了感激之情:“搬了新居,我真高興,多虧了棚戶區改造項目,才能讓我住上這么寬敞又明亮的房子。”
銅陵市是典型的資源型工礦城市,境內的棚戶區星羅棋布,嚴重制約了城市的發展。為改善民生,銅陵市將棚戶區改造列為政府“一號民生工程”,提出用3年時間完成21處城市棚戶區和27處國有工礦棚戶區、累計3萬多戶的改造任務。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銅陵市把廉租房和公租房一起配建,通過這種方式,搭建起保障性住房體系。在資金籌措上,該市采取加大財政投入、爭取上級補助、市場運作、住戶合理負擔等措施,確保棚戶區改造“不差錢”。
鏡頭三:在高勇兵的98平方米的新居中,有寬敞明亮的客廳、朝陽的臥室和一廚一衛。提起拆遷換房的經歷,高勇兵感慨萬千:“多虧了國家棚戶區改造的好政策,讓我只花了7萬多元就住上了市價30多萬元的房子。”高勇兵是安徽淮南礦業集團謝家集區謝一礦的一名內退工人,幾十年來一家6口人擠在一間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里,當地稱其為“趴趴屋”。高勇兵說,那個時候,天一下雨屋里就全是水,做飯靠燒煤餅子,又臟又不安全。自來水、廁所都是公用的,極不方便。現在能住上這樣寬敞舒適的樓房,簡直是“天上掉餡餅了”。
近年來,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在棚戶區改造項目上堅持以人為本,超前謀劃、精心組織、創新機制,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科學統籌規劃、長遠設計,堅持“好事辦好”,避免多年后二次形成棚戶區,著力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同時,強化領導,扎實推進,抓緊落實開工條件,強化工程質量管理,加強督促檢查,建設群眾滿意房、放心房,真正做到在推進棚戶區改造的過程中讓利于百姓、造福于百姓。自2010年實施棚戶區改造以來,一座座設施齊全的高樓拔地而起,居住著幾代人的棚戶區已逐漸消失,人們眼中的“蝸居”成為歷史。
鏡頭四:蚌埠市是安徽省的老工業基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很多企業無力對房屋進行維修、改造,逐漸形成了大量的棚戶區。經調查,市區共有104個城市棚戶區,占地面積13473畝,需征收房屋面積達559萬平方米。“變壓力為動力”,蚌埠市以人為本,建立工作機制,科學推動棚戶區改造工作。棚戶區改造拆遷項目中涌現出了一批樣板工程和示范工程,如大板樓危房改造工程是蚌埠市有史以來拆遷面積最大、拆遷戶數最多、完成速度最快的項目,創下了“三最”記錄。3個月內1600多戶全部拆遷完畢,兩個月時間就地安置還原戶1454戶,創造了全省乃至全國都少見的危房改造速度。蚌埠市大板樓拆遷改造的成功做法,同遼寧棚改攻堅戰、重慶農民工安居工程一樣,為全國創造了一個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樣板經驗”。
自“十一五”以來,安徽省共有67萬戶居民通過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改善了居住條件。幾年來,安徽省各級黨委、政府及住房城鄉建設廳以“等不得”的緊迫感、“慢不得”的使命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深入現場、深入一線,扎實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帶動了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為推進打造“三個強省”(加速崛起的經濟強省、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宜居宜業的生態強省)、加快建設美好安徽作出應有的貢獻,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本報記者 卜建民 通訊員 向俠
轉載: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