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5-06 信息來源:中國建設報
隨著“營改增”試點落地的日益臨近,不少企業尤其是中小建筑企業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不僅來自稅改本身,更來自與稅改一同撲面而來的行業大變革,其中一條就是統一開放建筑市場的快速推進。
2015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關于推動建筑市場統一開放若干規定的通知》,明確提出推動建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建筑市場。該文件出臺之時,不少企業等閑視之,但隨著全國31個省級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基礎數據庫在2016年初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央數據庫實現實時互聯互通,建筑市場“數據一個庫、監管一張網、管理一條線”的信息化監管目標初步實現,建筑市場監管現狀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為統一開放建筑市場的建立打開了通道,由此帶來的將是對行業整體環境的重塑。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再次下發文件,對加快推進應用“四庫一平臺(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一體化工作平臺)”提出了具體要求。這意味著,在未來的市場中,經營結構不合理、管理不規范的企業必須改革發展模式、管理模式,否則只能被淘汰。
“本地化”發展模式走向死局。統一開放建筑市場的推進,標志著“本地化”發展模式走向衰亡。一是因為國家要求、鼓勵企業“走出去”,但“本地化”企業多沒有跨區域經營能力,管理水平跟不上;二是因為市場開放后,“本地化”企業面臨外來優勢企業的強勢競爭,業務量必然銳減、贏利能力必然下降,生存面臨考驗。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本地化”發展模式大多與地方保護主義互為因果。堅持“本地化”發展的企業為維持規模的不斷擴大和贏利的不斷增長,必然要求壟斷市場,而政府和主管部門為了扶持當地企業發展,就會設置各種各樣的條件,形成保護壁壘,最終導致企業“積弱積貧”,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在統一開放建筑市場逐步建立的大形勢下,建筑企業只有“走出去”發展,在競爭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掛靠經營模式走向終結。統計顯示,掛靠經營模式大量存在于地方保護嚴重、“本地化”發展模式盛行的地區,因為這樣的環境,為“出借”資質坐收管理費提供了天然的土壤。統一開放建筑市場的逐步建立、“四庫一平臺”在全國的聯網等,將對建筑業轉包、掛靠、違法分包等違法行為形成震懾。
資質“掛靠”的表現形式有兩種,一是掛靠人為法人,自身有資質,但達不到建設項目所需資質的要求,于是掛靠高資質等級的施工企業,并以被掛靠企業的名義與發包人簽訂施工合同,然后直接組織施工;二是掛靠人為自然人,不具備建設工程施工資格,掛靠一符合項目要求的施工企業,由該施工企業與發包人簽訂施工合同。“四庫一平臺”實現了企業庫、人員庫、項目庫、信用庫互聯互通,以身份證可以查人員、以單位名可以查人員、以人員可以查單位,使企業經營行為更加透明、監管部門的監管更加立體,對于企業經營的規范化具有釜底抽薪的效果。近期,國家和行業主管部門已經通過“四庫一平臺”的應用,對“掛靠”行為予以嚴厲打擊,通報了多起人證分離事件。這樣的魄力和力度,在之前行業發展中是絕無僅有的。
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無疑將釋放出巨大的改革紅利。企業因路徑依賴產生的壓力,短期內難以消解,但改革不等人,只有堅定邁出“走出去”步伐、加強企業管理,才能在這場大變革中跟上時代的腳步。